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成语故事

拼音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基本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典故
春秋时期,被人们称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孔子,在吃穿住行方面十分讲究,他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旧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随便喝但不能喝醉。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难得糊涂 | 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郑板桥曰:‘难得糊涂’。” |
食不充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
颐指气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
一视同仁 | 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
顺口溜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几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眼下的形势:上面放,下面望,中间有些顶门杠!” |
逢人只说三分话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1卷:“如今俗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此便是不忠。” |
乌合之众 | 管仲《管子》:“乌合之众,初虽有欢,后必相吐,虽善不亲也。”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宋 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列风淫雨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尚书大传》有‘别风淮雨’,《帝王世纪》云‘列风淫雨’;‘别’、‘列’、‘淮’、‘淫’,字似潜移;‘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 |
安步当车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