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


拼音bǐ bǐ
注音ㄅ一ˇ ㄅ一ˇ
组合动词 AA式

比比

词语解释

比比[ bǐ bǐ ]

⒈  频频;屡屡。

比比上书言得失。——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洪亮吉《治平篇》

frequently;

⒉  到处;处处。

比比皆是。

everywhere;

引证解释

⒈  频频;屡屡。

《诗·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汉 郑玄 笺:“频,犹比也。哀哉,国家之政,行此祸害比比然。”
《汉书·哀帝纪》:“郡国比比地动。”
颜师古 注:“比比,犹言频频也。”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裴晋公大度》:“正郎 感激之外,比比乖事大之礼,公优容之如不及。”

⒉  引申为连续,接连。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却要》:“延禧 于厅角中,屏息以待。厅门斜闭,见其三弟比比而至,各趋一隅。”

⒊  犹到处,处处。

唐 元稹 《元藇杭州刺史等制》:“盘牙不解,稂莠不除,比比有之,患由此起。”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皓首不遇者,比比是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推之他省,亦比比如是。”

⒋  谓到处都有或每每有之。

《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此(指酒)非唯伤事业,亦自损性命,世中比比,皆汝所諳。”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宦人有至太保、少保、节度使、正使、承宣、观察者,比比焉。”
蔡元培 《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敌兵尚未至,畏而自尽者,比比也。”

国语辞典

比比[ bì bì ]

⒈  每每、常常。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

⒉  到处。

《聊斋志异·卷八·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分字解释


※ "比比"的意思解释、比比是什么意思由查汉字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就不再竹筒倒豆子,一颗颗数了。

2.我们班级中比比皆是高才生。

3.未经证实的信息比比皆是,模糊了真相和谣言的边界。

4.彭蠡湖上名山秀屿比比皆是,湖口、九江、星子之间,石钟山、独石、南山风景一年四季绝佳,恰是历代文人墨客光顾留恋之地。

5.战后的德国社会不安定,怨女旷夫比比皆是。

6.晌午,烈日当空,云彩汇聚在一起,形成栩栩如生的图案,有的像花甲老人头上的白发,有的像入口即化使人心旷神怡的棉花糖,有的像怒不可遏,威震四方的老虎,奇妙的事物比比皆是,把天空装饰得摄人心魄。

7.一百零六、从历史事实看,从一部民主社会主义魏玛共和国宪法的缝隙中冒出了一代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裁统治;而从现代法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状况看,行政权力扩大化倾向日趋明显,*制因素和专横现象也比比皆是。

8.七月初七是七夕,双七就是“比”,祝你爱情比翼连枝,幸福比翼双飞,好运比邻而居,好事比比皆是,健康寿比南山,快乐无以伦比,比分遥遥领先!

9.便引发一系列问题,上课不注意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玩物丧志的学生比比皆是。

10.有的歌星连国旗都不认识,孤陋寡闻的比比皆是,有什么可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