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杜甫的诗 > 望牛头寺

望牛头寺

[唐代]:杜甫

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望牛头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牛头山上见到鹤林禅师,禅机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满山中,山高寺远,连银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传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众生长处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间遍布远比黄金更贵的佛法。

我年纪已老,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

注释

牛头:牛头寺。鹤林:鹤林禅师,一说为附近的鹤林寺。

迳(jìng):同“径”,山路。

天河:银河。

传灯:佛法像灯一样,能够照破世间冥暗,所以佛门把传法称为“传灯。”

不住心:犹无住心,即空灵禅心。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138

2、王士菁著.杜诗今注:巴蜀书社,1999.12:453

望牛头寺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县西南牛头寺时所作,时年五十二岁。这一年间,杜甫因陪一些官员游赏蜀国山水,曾到阆州(四川阆中),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

参考资料:

1、郭谦著.盛唐十大诗人交往史录: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03:179

望牛头寺鉴赏

  该诗是杜甫往牛头山拜访鹤林禅师后,下山回望的记述。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诗人拜见禅师后,感觉到禅机深奥高妙,犹如上山来的山经,盘旋曲折,穿云绕雾,难见真面目。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诗人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待诗人更上一层楼,顿觉所要寻者,原来睹面就是。浮动在远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银河,无一不是。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诗人法喜充满,禅悦遍布。

  诗人接着感叹传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禅师仍然慈悲传法。

  理解到此,诗人对佛法与鹤林禅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执着于此,所以说“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诗人很向往之。诗人年纪也大了,不适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该收收心,静心下来好好修心养性了。其实,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凉界也会更加自在。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从此可看出杜甫于佛法确有所得,领会《金刚经》“应无所往,而生其心”的义理。从他的一生虽困苦不堪,但始终“哀而不伤”的中庸境界来看,诗人的确是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心系禅悦的心迹。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 杜甫的诗(1134篇)

猜你喜欢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

宋代范成大

有日犹嫌开牖,无风不敢上帘。

报国丹心何似,梦中抵掌掀髯。

望中条

唐代唐彦谦

虞乡县西郭,改观揖中条。第蓄终南小,交□□□遥。
崦深应有寺,峰近恐通桥。为语前村叟,他时寄采樵。

和李啸楼先生三醉木芙蓉原韵 其三

刘凤梧

霜华争妒雁来红,时白时黄变幻中。太液遗芳今有主,莫因人去怅庭空。

解嘲 其一

宋代李彭

平生痴绝百无忧,党友相嘲顾虎头。痴黠胸中各相半,要之与我不同流。

秋思四首 其一

宋代陆游

湖边一夜霜,庭树无秋声。懒不近笔砚,何以纾幽情。

但有一睡耳,展转无由成。起拥地炉暖,坐待天窗明。

青杏儿

姬翼

一气贯寥寥。冥混里、孰谓鹏蜩。千形万状随空化,乾坤运转,游尘野马,都在扶摇。

曳屣挈箪瓢。异玉食、肥马金镳。薰莸枭凤虽殊器,天钧一点,灵明不昧,各自逍遥。